基于液相~(31)P核磁共振技术的人工河流沉积物中生物质磷形态特征的研究 | |
刘冬1,2; 李思敏1; 张文强2![]() | |
2017-01-09 | |
Source Publication | 环境科学学报
![]() |
Issue | 08Pages:2870-2877 |
Abstract | 利用液相~(31)P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我国北部海河流域典型人工河流滏阳新河沉积物磷形态.结果发现,滏阳新河沉积物中共检测出6类磷化合物:正磷酸盐(Ortho-P)、磷酸单酯(Mono-P)、磷酯(Lipids-P)、DNA磷(DNA-P)、焦磷酸盐(Pyro-P)、膦酸盐(Phon-P).滏阳新河沉积物中的生物质磷包括膦酸盐(Phon-P,0.11%~1.57%)、磷酸单酯(Mono-P,8.96%~29.58%)、磷酯(Lipids-P,0.28%~2.66%)、DNA磷(DNA-P,0.75%~2.03%)、焦磷酸盐(Pyro-P,0.22%~0.86%),其中,磷酸单酯是生物质磷的主要组成部分.沿艾辛庄闸坝水流方向,磷化合物含量差异明显:闸坝附近TP和生物质磷含量最高,分别为6804.1 mg·kg~(-1)和1709.58 mg·kg~(-1);沿河流流向,TP变化率分别为84.97%、-24.11%、32.84%和-0.11%,生物质磷变化率分别为93.15%、-58.83%、42.65%和18.99%.上覆水中TP和SR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0 mg·L~(-1)和2.6 mg·L~(-1),分别超过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标准(0.4 mg·L~(-1))7.5倍和6.5倍.基于液相~(31)P核磁共振技术,对人工河流水体磷的分布与传输有了全新的认知.因此,本研究可为深入认识磷在典型人工河流沉积物-水体系中的转化提供支持,有助于深入研究典型人工河流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同时为多闸坝人工河流的水流量调度与水生态构建提供数据支持. |
Department |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Keyword | 磷 人工河流 沉积物 31p核磁共振 |
Document Type | 期刊论文 |
Identifier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38090 |
Collection |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Affiliation | 1.河北工程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4.邢台市环境保护局 5.邢台市邢台县环境保护局 |
First Author Affilication |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刘冬,李思敏,张文强,等. 基于液相~(31)P核磁共振技术的人工河流沉积物中生物质磷形态特征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17(08):2870-2877. |
APA | 刘冬.,李思敏.,张文强.,单保庆.,王旭.,...&郝艳娜.(2017).基于液相~(31)P核磁共振技术的人工河流沉积物中生物质磷形态特征的研究.环境科学学报(08),2870-2877. |
MLA | 刘冬,et al."基于液相~(31)P核磁共振技术的人工河流沉积物中生物质磷形态特征的研究".环境科学学报 .08(2017):2870-2877. |
Files in This Item: | Download All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基于液相_31_P核磁共振技术的_省略_(743KB) | 期刊论文 | 作者接受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View Download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