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丘陵区小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的面源氮磷输出特征 | |
房志达![]() ![]() | |
2021-05-19 | |
Source Publication | 环境科学
![]() |
Volume | 42Issue:11Pages:5394-5404 |
Abstract | 科学识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径流污染输出特征是治理流域面源污染的前提.以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小流域为例,野外实地观测对比了不同降雨特征下林地、种植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水文过程和面源污染物输出过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着地表径流的水文水质过程,典型降雨下3类用地类型产流时间及产流累积雨量的特征为:建设用地(9 min,2.0 mm)、种植用地(35 min,11.4 mm)和林地(108 min,24.0 mm);而3种用地类型的总悬浮物(TSS)、总氮(TN)和总磷(TP)的污染物浓度、形态、氮磷比变化及输出强度等污染输出过程特征也呈现明显差异.典型降雨下不同用地类型具有相似的污染输出阶段,径流初期的TSS、TN和TP质量浓度均偏高,之后逐步趋于稳定;产流过程的前30 min贡献TSS、TN及TP负荷的范围均在23%~43%之间.年尺度下,各用地类型对TN和TP负荷的贡献率及单位面积负荷比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种植用地污染负荷贡献最高(57%和45%),而建设用地单位面积负荷比最高(9.50~12.50).结果亦表明小流域面源污染关键源区的分布具有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由汇水单元内的用地类型组成和年降雨特征等综合决定;随着次降雨量的增加,主要贡献源由建设用地向种植用地动态转变,治理时需要根据关键源区的分布特征及下垫面产流过程规律进行针对性生态拦截. |
Department |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Keyword | 小流域 面源污染 土地利用 径流过程 氮磷输出 |
Document Type | 期刊论文 |
Identifier | https://ir.rcees.ac.cn/handle/311016/46336 |
Collection |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Affiliation | 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房志达,苏静君,赵洪涛,等. 红壤丘陵区小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的面源氮磷输出特征[J]. 环境科学,2021,42(11):5394-5404. |
APA | 房志达,苏静君,赵洪涛,胡炼,&李叙勇.(2021).红壤丘陵区小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的面源氮磷输出特征.环境科学,42(11),5394-5404. |
MLA | 房志达,et al."红壤丘陵区小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的面源氮磷输出特征".环境科学 42.11(2021):5394-5404. |
Files in This Item: | Download All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红壤丘陵区小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的面源氮磷输(744KB) | 期刊论文 | 出版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View Download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